盛夏时节,一场大雨过后,陕西延安的山川沟峁万木葱茏。在万花山乡杜甫川的一条乡道上,骑着三轮车从地里回家的村民张海茂遇到了宝塔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苏醒和技术员贺状。张海茂指着眼前一片玉米说:“你看看,这些平整的地,宽敞的路和丰收在望的庄稼,可都是治沟造地的功劳啊!”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全市沟壑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9%。每逢雨季,众多的沟道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012年,延安市启动以治沟造地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所谓“治沟造地”,就是在传统淤地坝造地方法的基础上,围绕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利用现代工程手段,田、渠、坝、坡、路、林一体化综合施策,围沟造地。这样既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民耕地不足等问题,又统筹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修复难题。2016年,宝塔区启动生态修复,治沟造地。“以前农民种地到不了沟底地,现在修了路,可以骑着三轮车到地头。我刚从西瓜地里回来,今年西瓜长势可好了,肯定能卖上好价钱!”说起治沟造地的好处,张海茂兴奋不已。
随后,记者沿着鲜花盛开的乡村公路,来到位于山沟深处的佛道坪村毛堡则村小组,几位村民正在大树下纳凉。“现在村上平整了500多亩土地,我家分到了22亩地,以山地每亩390元、农田每亩6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给陕果集团,平时还能到果园打工挣工钱。”村民王文有说。
几年来,围绕治沟造地开展的生态修复工程在陕北及周边地区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延安市子长县西山沟对小流域采用打坝淤地和削坡填沟的方法治沟造地,建设高标准农田920亩,每亩粮食产量约为坡地的5倍以上,人均耕地也从1.1亩增加到2.5亩。
苏醒介绍说,按照统一规划,2016年延安宝塔区开始实施万花山乡杜甫川土地整治项目,项目总投资3958.47万元,平整土地4866.75亩,新建陡坡96座,农桥13座,沟头防护修建拦水堤25座。在项目实施中,着重凸显“1+N”效益,通过治沟造地,既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修复延安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
延安市国土局副局长、市治沟造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霄飞说,延安实施治沟造地工程,涉及全市13个县区197个项目,6年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改善排灌系统、改良盐碱化等措施,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1.34万亩,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8.4万吨。(《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市委通讯组 刘晓媛 蔡 英)